400 0506 816
新闻中心
中国语文朗读指导手册【试听】
新闻中心

青海劳模在乡村振兴中感受“红军精神”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8日 



  央广网西宁5月1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范生栋)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总工会组织30余名各级劳模及部分基层工会干部前往青海唯一一家红军村——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参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由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以及西路红军纪念馆和红军小学,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重温革命历史,体验红色精神,以实际行动接受党性锻炼和红色精神洗礼。

  一路上,展现在视野的是陡峭的峡谷崇山、广袤辽阔的草甸高原、绿色的村庄和错落有致的沿黄民居,伴随着绽放的杏花、桃花、梨花和刚吐芽的麦苗,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美丽妖娆,吸引游客隔窗而望。经历2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后,终于抵达了青海唯一的“红军村”——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省劳动模范、西宁市城北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副科长赵红霞说:“几年前我来过这里,跟今天想比,变化很大。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边的树多了,绿油油一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明显提高,几乎家家住的是小楼房,门前停着小汽车。”

  “麦苗儿青来菜花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干净整洁的街道,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悠扬的红色歌曲指引大巴到了目的地。当汽车缓缓驶进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片充满红色传奇气息的精致。全村墙壁统一是砖红色,村文化广场中央,用青砖灰瓦修建的红色照壁墙上,醒目地写着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长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夺目,劳模们的眼球都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

  下了车,红光村的领头人——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和附近的村民们早已等候在门前,并亲切的跟劳模们握手。马乙四夫带领大家对西路军被俘战士修建的红光清真寺,西路军红军小学和西路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现场逐一讲解。

  1939年到1946年期间,部分红军西路军被俘战士被押解在循化县赞卜乎村,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尽管从事异常艰苦的劳动,在敌人的刺刀、枪口下,战士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在修建清真寺时,冒着生命危险把“五角星”“镰刀”“斧头”等图案烧制在砖瓦中,并放置在清真寺礼拜大殿正屋脊上。更令人感动的是,赞卜乎村的撒拉族居民与红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撒拉族居民还以联姻招亲的方式接纳红军战士,使他们得以生存。根据撒拉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青海省政府将赞卜乎村改名为“红光村”,寓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并由村民自发捐建了纪念馆。

  提及今后红光村的发展,马乙四夫说:“红军精神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永恒动力,今后我们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如既往发扬红军精神,结合高原美丽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全村奔小康,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

  走在红光村红色文化长廊里,大家细读西路军战士在这片宁静的山村河岸,开荒造田、建房修路的艰苦苦役历史。他们忠于国家、忠于革命、坚定革命理想信念,英勇奋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和与撒拉族乡亲们血浓于水的情谊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纪念馆里,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真实再现了西路军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此次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劳模和基层工会干部强烈的感受到长征精神的魅力,思想上和灵魂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办事处新海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田小红说:“通过参观青海循化红军村旧址,重温了当年西路军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亲身感受了老一辈革命家生活过的艰苦环境,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和基层党员,我将以此次参观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度,坚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旗帜,维护核心,不忘初心,立足本职,继续做好各项工作,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劳模们纷纷表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学习到了红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和理念,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铭记红军光辉业绩,继承优良革命传统,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时代主旋律,向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致敬。

  城北区总工会负责人说:“通过举办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红军精神、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让劳动模范铭记红军光辉业绩,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并发挥劳模示范带动作用,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中国语文朗读指导手册【试听】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1011561号 技术支持:王拓 | 空间提供:法人会